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16日登場,經9個小時會議拍板定案,基本月薪從原本的22K調漲到23100元,增幅是5%。而時薪也從1全站儀40元調漲到150元,增幅為7.1%,預估有超過225萬名勞工受惠。
不過假如明年基本工資再度調漲,對於整體職缺「平均起薪」,仍然有73.4%的公司透露,「預估會」跟進調升;只是也有四成(40.4%)的企業坦光波測距儀言,「預估會」因此「降低」貴公司徵才意願。
對照7月份調查與審議委員會開會結果,楊水準儀宗斌認為,雖然「基本工資」規定,主要針對弱勢勞工,提供他們最低生活水準的保障,只是對於法定工資調整頻率、幅度,勞資雙方看法通常是分歧的。
衛星定位儀是利用衛星基本三角定位原理,GPS 接收裝置以測量無線電信號的傳輸時間來量測距離,以距離來判定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,這是一種高軌道與精密定位的觀測方式。假設衛星在11,000英哩高處,測量我們的距離,首先以11,000英哩為半徑,以此衛星為圓心畫一圓,而我們位置正處於球面上。如果要獲得更精確的定位,則必定要再測量第四個顆衛星,從基本物理的觀念上來說,以訊號傳輸的時間乘以速度即是我們與衛星的距離,我們將此測得的距離稱為虛擬距離,在 GPS 的測量上,我們測的是無線信號,速度幾乎達18萬6千英哩/Sec的光速,而時間卻短的驚人,甚至只要0.06秒,時間的測量需要二個不同的時錶,一個時錶裝置於衛星上以記錄無線電信號傳送的時間,另一個時錶則裝置在接收器上,用以記錄無線電信號接收的時間,雖然衛星傳送信號至接收器的時間極短,但時間上並不同步,假設衛星與接收器同時發出聲音給我們,我們會聽到二種不同的聲音,這是因為衛星從11,000英哩遠的地方傳來,所以會有延遲的時間,因此,我們可以延遲接收器的時間,從此延遲的時間╳速度,就是接收器到衛星的距離,此即為衛星定位儀的基本定位原理。
楊宗斌指出,凡事一體兩面,畢竟薪資上漲,無法避免企業將人事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也就是勞工自己,而且還可能減少人員聘用機會,甚至出現關店、企業倒閉危機。最終會出現「雙輸」或「雙贏」局面,確實需要謹慎評估「經濟淨效果」:比如顧慮到中小企業的承受度,還有聘用較多計時人員的服務業。較佳狀況應該是:最終「薪資漲幅」仍大於「物價漲幅」,代表「實質購買力」增加,使得調薪機制「正向循環」到內需經濟。
此外,本次基本工資調升,採時薪和月薪「兩者調幅脫鉤」,因此要關切道德風險的發生:提防有企業主為了規避高時薪,反而把打工族,自時薪制改成月薪制;或者減少時薪人員的使用、降低到班時數,變相增加正職人員工作量,恐怕導致過勞風險、提高離職率。
楊宗斌建議,既然每回針對基本工資變動,勞資雙方看法常常不同調,因此「最低工資」立法有其迫切性。不過是否要有計算公式,以及適用行業別、企業規模差別,甚至是地區(分區)差異,仍需要法制化的規定與罰則來落實。